续上。
利拓营销策划公司新媒介分析:
2012年北京地区电视机的开机率已跌至30%;而这一数据在2009年还为70%。来自中国和美国的两份调查数据显示,年轻一代正在兴起“不看电视族”,电视机对于热衷于手机和iPad的他们已经是可有可无。
国内调查机构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人观看电视的时间在逐步减少,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也开始“老龄化”,主流人群已在40岁以上。
国际调查公司尼尔森同期发布针对美国人的调查也显示,虽然看电视仍是美国人首选的消遣方式,但年轻人收看电视的时间正在逐步下降,18-34岁的美国年轻人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长均短于平均水平,即“年龄越小看得越少”。这些年轻人列倾向于电脑或数字手机等其他终端上收看节目。因此有人尖锐地提出,“再过几年,电视会不会消失?”
其实看不看电视的问题,表面上来说是个人喜好,或电视台有没有提供适合自己口味的电视节目的问题,但其深层次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的确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人格裂缝”现像: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四大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阵营,与“第五大媒体”互联网新兴媒体形成了势不两份立的格局,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最本质的区别呢?
很显然,不是内容,不是时效,不是成本,而是能否提供一个即时互动的平台,也就是人们是否拥有一个能够适时、真实地发表意见,参与评论、讨论和交流的开放式载体。有人会产生疑问:电视、广播媒体不是也有互动环节吗?比如广播电台里每晚11点以后卖保健品/药品的热线电话交流,再比如电视频道里的“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等栏目不是也有听众和观众欢快的互动交流吗?其实这就是问题的焦点。可以说所有的节目都是编排出来的,电视如此、广播如此;这些都属于单向传播模式,即他演你看,或他播你听;而杂志、报纸更是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需要玩弄着各种文字游戏。面对这些媒体,作为受众方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被动接受的份,无论你对这些媒体观点持多么不同的意见,或极其厌恶某些道貌岸然的主持人的说教风格,抑或其实你拥有着比节目主持人更权威的专业话语权,或者你根本就在质疑着某些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偏见-------------然而我们在这种单向沟通媒体面前,只能表示出被动接受的无奈以及“没有话语权的痛苦和压抑”,选择放弃它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营销策划公司认为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体则完全不同,无论是在各类主题论坛、综合新闻栏目、衣食住行平台上,还是在使用QQ、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工具时,这个开放式平台都在鼓励人们“大胆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家可以无拘无束地提出个人的观点,交流互动,各抒己见,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相对自由,太过激言论也会被屏弊)发表自己的言论,并适时让他人看到自己的观点。这时支持着各种不同的声音,反而是盲目的认同让人反感,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各种网络社区论坛和新闻栏目里,网友们参与点评的专业精辟、一针见血的语言往往比主题内容更加精彩,拍案叫绝。
这种开放、积极、包容的双向交流环境显然比传统媒体的单向灌输模式更加符合人性特点,因此广受有思想的年轻群体追捧就可以理解了。
本文章为利拓营销策划公司集团创始人易勇先生原创。